
樂山大佛是峨眉風景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。由峨眉山向東經峨眉山市31公里即至樂山。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縣城東,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三江匯合的凌云山上,“佛是一座山,山是一尊佛”,大佛通高71米,頭高14.7米,發髻有1021個,耳長6.72米,鼻長5.33米,眼長3.3米,肩寬24米,手的中指長8.3米,腳背寬9米,長11米,可圍坐百人以上,迄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。
凌云山是一個有名風景區,隋唐時佛教興盛,寺廟盛極一時。樂山大佛就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(公元713年),當時,三江匯合在這里,水流直沖凌云山腳,勢不可擋,洪水季節水勢更猛,往往使過往船只觸壁粉碎,凌云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,他想借助神力滅殺水患,于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。當時募集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遠及江淮流域,歷時90年才告成功。這尊樂山大佛不僅體型巨大,且雕刻技術高超,結構勻稱,比例適宜,佛體頭部和身上還巧妙地暗藏排水系統,以避免水流沖蝕,減弱風化。據新華社1990年10月16日報道,在樂山大佛外圍,發現了一尊全身長達4000余米,由幾座山體組成的“巨型睡佛”。這尊睡佛四肢齊全,體態勻稱,面目清秀,安祥地漂臥在青衣江山脊上,仰面朝天,慈祥凝重。著名的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胸部位。巨佛的頭、身、足,分別由整個烏尤山、凌云山和龜城山三山聯襟組成。佛頭由整個烏由山構成,山上的石、翠竹、綠蔭、山徑、亭閣、寺廟,分別呈現為巨佛的發髻、睫毛、鼻梁、雙唇和下頜;佛身由凌云山構成,山上九峰相連,猶如巨佛寬廣的胸膛、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;腳板翹起的佛足是龜城山的一部分。佛的整個體態十分逼真、自然、和諧,猶如天造地設,毫無人工刀跡斧痕。現觀看臥佛的最佳位置就在樂山市濱江路“福全門”。 大佛通高71米,頭高14.7米,直徑10米,發髻1021個,肩寬28米。僅腳背就寬達8.5米,長11米,可圍坐百人以上。“山是一座佛,佛是一座山”,大佛造型莊嚴,設計巧妙,排水設施隱而不見,使它歷經千年風霜,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,靜觀人間的滄海桑田,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,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,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。
樂山大佛修建于唐代開元初年(公元713年)至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,距今已有1200多年。由唐朝海通和尚發起修建,歷時90年,耗資數以億貫。 人們觀賞這尊世界第一大佛,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,看到他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,而對他的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。其實,細究他的形體結構,是很有趣味的。 |